茶叶知识

联系我们

云南东创茶业有限公司

服务热线:400-070-5998

以茶论道 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茶叶知识 > 以茶论道

普洱茶历史之前清兴盛到晚清没落

清朝。是普洱茶脱胎换骨、走进皇宫、成为贡茶、变成枝头凤凰的时期,也是普洱茶随着清政府政策变化和国际时局动荡而没落的年代。

大清初期,曾经历过康乾盛世,国力强盛,国泰民安,人民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很高的提升。文献资料也就较以前丰富得多了,离现在又比较近,得以保存的东西也就多了。例如《滇略》、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、《滇海虞衡志》、《普洱茶记》、《物理小识》等等。这些文献资料,对普洱茶都做出了众多的描述与评价。 这里主要说一下普洱贡茶。 为什么要说普洱贡茶呢?因为普洱贡茶出现在了社会最高级别层次里面,代表了过去几千年时间里,普洱茶发展的最高水平,也是普洱茶价值在以前的最高体现。唐宋元明以来,普洱茶与外界的交流开拓了茶马市场,影响了东西贸易形态,受到了全国重视。尤其到了清朝,普洱茶声名远播,也引起了清朝宫廷的注意及好感。

大清雍正皇帝于公元 1726 年,指派满族心腹大臣鄂尔泰出任云南总督, 开始推行改土归流的统治政策。三年后设置普洱府治,控制普洱茶的购销权利,同时推行“岁贡上用茶芽制”,开始选用最好的普洱茶进贡北京。普洱茶由此开始名正言顺地走进了宫廷,并且多次得到皇帝的赞赏。乾隆及道光年间,更是对普洱茶钟情有加,多次赐匾“瑞贡天朝”。直到现在,易武镇的岁贡进士车顺来所立的道光皇帝御赐大匾依然还留存在世。我们可以经常见到这块匾的照片,上书四个大字“瑞贡天朝”。

云南普洱茶进入清朝宫廷深受欢迎,与其他茶种的贡茶相比,与众不同,被视为罕见名茶。普洱贡茶来自南方深山,乔木大叶种茶青,茶汤浓酽醇厚,品质特殊,饮了会去油腻助消化。大清朝那些天天好吃好喝,养尊处优,终日饱食的皇亲国戚们所以会特别的喜爱和赏识普洱茶。就连《红楼梦》中的贾宝玉,也要品上一品,爱上一爱。因此,一时间,“普洱茶名遍天下,味最酽,京师尤重之。”也就不足为奇了。清朝宫廷内也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饮茶规范,叫做“夏喝龙井,冬饮普洱”。   根据史料显示及推断,历年进贡北京的贡茶最多的来自倚邦山区。其实,生产过贡茶的茶山有攸乐山、易武山和倚邦山。就我们现在看来,由于历史原因,也正是由于当时普洱茶的极度兴盛,造成了古今茶山的位置、范围及命名有很大的不同。由于从倚邦到攸乐,这六大茶山范围与不同时期的不同分割管理是有很大关系的,再加上茶商茶人们贩运茶叶都把自己的茶叶说成是名山名茶,因此,哪座山上出过贡茶似乎已经没有必要去推断与找寻了。 普洱贡茶在清朝宫廷中广受皇宫贵族的青睐及厚爱,同时也作为国礼送给外国使节。例如,1793 年英国特派前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一行九十五人到来,给乾隆皇帝庆八十大寿时,就获得了大批的礼物,其中就有普洱茶,普洱茶膏等。同时外国文学中也有记载普洱茶,例如世界著名作家列夫·托尔斯泰也将之写入《战争与和平》这相传世名著中。

就这样,普洱贡茶一直伴随着大清宫廷。而到了后来,在公元 1908 年光绪三十年间,政局已经动荡不堪,上至清廷,下至百姓,地方混乱,盗匪蜂起,贡茶到昆明附近就被抢劫一空,朝廷也无法追究,因故才停止了交纳普洱贡茶一项。至此,普洱贡茶在清宫中饮用了将近两百年的时间。

1963年,北京故宫清理出普洱贡茶有两吨多。大大小小的团茶、茶膏不计其数。团茶大的像西瓜,小的像乒乓球,不霉不坏,保存完好。最老的约有一百五十年以上的时间了。六十年代初期,国内茶叶减产,内销市场供不应求,于是,这批故宫普洱贡茶,打碎筛细,拼入其他普洱散茶中卖掉了。但并不是所有的都卖掉了,还留了一两个做样品的,就是目前剩下来的被视为是国宝级的“金瓜茶”(保存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,是目前留存下来的最陈老的普洱茶)。

清朝前期和中期,约 1660 年至 1870 年间,是普洱茶历史中最兴盛的 时期,光是西双版纳的六大茶山,最高年产量据记载已经达到八万多担。当地几乎家家种茶,户户卖茶,马帮塞途,商旅拥挤。除了朝廷外,还有西藏、印度、缅甸、锡兰(斯里兰卡)、柬埔寨以及国内的商人。至少每年都有五万匹驮马穿梭六大茶山之间,当时国内品饮普洱茶的盛况是可想而知了。光绪二十三年,法国在思茅建立了海关,光绪二十八年,英国也跟进在思茅建立了海光,以做出口普洱茶的生意。

到了光绪末年,普洱茶突然回转直下,由过去八万担降产到五万担,随后每年普洱茶的产量越来越少。原因是清末的茶捐茶税过重,茶农受损,茶商无利可图,就有了“普洱产茶,颇为民害”的说法。许多茶商和马帮另走他途,老茶农也纷纷丢弃茶园别谋他业,过去的繁华景象就此凋落了。

东创国际-东创茶叶-云南普洱茶